飞盘、陆地冲浪、超慢跑、匹克球、腰旗橄榄球……近年来,一批新兴小众运动兴起的热潮此起彼伏。然而在经历了最初的“井喷期”后,不少项目逐渐“遇冷”,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。从“潮运动”到“常运动”,小众项目在走向大众、健康发展的道路上,如何才能走得更远?
(资料图片)
北京市朝阳区的东枫国际体育园,飞盘爱好者进行飞盘比赛。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
“潮运动”相继“出圈”
位于太原市长风商务区的山西大剧院门前广场上,每到周末总能看到一群滑板爱好者的身影,他们当中除了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学生,也不乏三四十岁的中年“白领”。
34岁的国企职员张路就是其中之一,他说:“我从去年开始玩,当时是朋友叫我来,说现在流行玩陆地冲浪。刚开始我是借别人的板来滑,后来入门了越来越喜欢,就自己买了一块。”
近两年,像陆地冲浪这样“火出圈”的小众项目还有不少。春见跑步俱乐部创始人石春健是一位在多个社交媒体上拥有总计120万粉丝的“大V”,超慢跑是她目前主推的一项运动。
爱好者使用陆地冲浪板。新华社记者 戴天放 摄
“超慢跑指的是以与走路一样,甚至更慢的超慢速跑步的运动。这种运动既能起到跑步的锻炼效果,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过度损耗和受伤风险,因此受到越来越多跑友,尤其是40岁到60岁人群的欢迎。”石春健说。
石春健告诉记者,俱乐部成立一年多来,线上线下的收费学员已经累计超过2000人。“不少人练完后会介绍给亲戚朋友,一个单位的十几个同事或是一家三口一起在这练的情况很常见。”
北京体育大学商学院教授白宇飞表示,从业内研究来看,一般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后,体育产业会迎来大爆发,人们对非传统体育活动的接受程度会大幅提高。“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,飞盘、陆地冲浪、匹克球等运动项目的火爆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,可以看作是收入水平上涨进而消费升级后,体育需求逐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产物。”
关键词: